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 | 首頁 |
|
坡南街,是昆陽鎮(zhèn)鳳凰山與九凰山形成一個隘口下的街道。 從通福門到坡南埠頭,1440米古道上的一磚一瓦,承載著厚重而悠遠歷史的記憶。幽深的小巷、質(zhì)樸的石橋、深邃的古井,還有那回春堂舊址、師儒侍養(yǎng)牌坊、東岳觀……千年歲月,返照在坡南古街上。 深厚積淀 訴說繁華 千百年來,歷朝歷代的名人在坡南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故事、一個個不老的傳說。相傳晉時葛洪在東山結廬煉丹,并在坡南嶺門留下足跡;南北朝山水詩鼻祖、永嘉太守謝靈運游跡及此,作有《游嶺門山》詩?,F(xiàn)據(jù)《溫州府志》《平陽縣志》等可以考證的歷史文獻記載,坡南街發(fā)端于唐代初年,得名于明代中期,最終全面形成于清康熙九年(平陽展界)至道光二十三年(邑南大路告成)之間,延續(xù)至今近千年。 坡南街,是歷史建筑保存數(shù)量眾多、傳統(tǒng)街區(qū)保護較為完好的歷史老街。在唐宋之際,這里是浙閩古驛道的一段。清末民初,隨著溫瑞、瑞平河輪的開通和鰲江港的開發(fā),通福門下的坡南街更是成為南來北往的人貨集散要地。當時平陽的江南(今龍港、金鄉(xiāng)等地)、小南(今鰲江等地)、北港貨運達縣城、溫州,幾乎都是先到坡南街碼頭再行轉運。清代曾在此設坡南鎮(zhèn),與橫陽鎮(zhèn)同屬縣直屬鎮(zhèn)。民國時期,國民黨的縣法院、“三青團”、平陽日報社、警察局、救濟院等行政事務機關都駐扎在坡南街。一時之間,坡南沿街店鋪林立,形成極具地方特色的舊街風貌。修建于清光緒年間的通福門上,鐫刻著“星垣連北斗,驛路達南閩”的楹聯(lián),內(nèi)斂而形象地訴說那段繁華往事。 20世紀80年代后,隨著城市功能的轉變、公路運輸?shù)陌l(fā)展,坡南街漸漸淡出歷史。然而,歷經(jīng)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國至今千年的風雨洗禮,坡南古街成為平陽縣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和重要載體。 2006年,坡南街被市政府命名為溫州市第一批歷史文化名街區(qū)。2012年,被省政府命名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街區(qū)。 千年古驛 衢通南北 漫步古街,仿佛觸摸千年歲月。 秉著天賦的地理優(yōu)勢,這里,唐宋時修筑坡南塘,南宋時境內(nèi)設驛館,坡南長街即為驛道。古人于此過夾嶼橋,走錢倉,經(jīng)靈溪,跨分水關,從而進入福建。坡南街由此成為交通線的關鍵節(jié)點,也是坡南興盛的契機。“兩浙咽喉、八閩唇齒”的說法由此而來。 沿著潺潺河流前行。以平橋、拱橋居多的“坡南十四橋”靜默跨于河面,古街兩旁臨河而建的古民居、古街巷、寺廟、牌坊等各種形式的建筑,組合成了一個生活形態(tài)完整的歷史文化古街區(qū)。 “上世紀50年代,碼頭來往船只很頻繁,客商來往非常熱鬧,可以說坡南是圍繞‘碼頭’發(fā)展起來的?!崩掀履先伺耸吭f。一面傍河渠、一面靠驛道,環(huán)境宜居、交通便捷,正是歷代以來坡南街區(qū)人丁興旺的原因。老坡南人仍然記得那些響當當老字號商鋪名號:金寶盛布莊、回春堂、恒豐南貨店、蔣春盛傘店…… “通福門下的坡南街,自古以來是南來北往的人貨集散要地?!薄豆诺榔履稀纷髡?、老坡南人李煒介紹,最晚在北宋中后期,坡南河西岸已成為浙閩驛路的一段?!埃掀拢┞方佑谄唛}而極于交廣。凡士大夫之北去與夫官于南者,往往取道于此;與夫土地所產(chǎn),百貨之所交,販夫販婦、侏儒傴僂所以提攜負荷、朝往而暮歸者,莫不道于此?!彼未膶W家許景衡《迎坡閣記》記載,足以窺見當時之繁華。 古蹤舊跡 品讀人文 “江路輕陰未成雨,梅花欲過半沾泥。遠來不負東皇意,一絕清詩手自題?!蹦纤谓B興二十八年,著名詩人陸游初登仕途,赴福建寧德縣走馬上任。他沿著坡南向福建行去,以《平陽驛舍梅花》一詩將唐風宋韻留在了這千年古道之中。 古時的坡南街由一條青石板鋪就而成,依山傍水,當?shù)厮懠嫱?,陸可通行官道,水可乘舟渡河。自明朝坡南開埠以來,這里來往車馬船舶絡繹不絕,成了水陸轉運的必經(jīng)之地。民國《平陽縣志》記載,因浙閩兩省公文來往頻繁,平陽始設十處專司官府文書傳遞的鋪舍,后增至三十一處,由此坡南街逐漸成為縣總鋪連接南門干路十一鋪的交通要道。 “自唐以來,州縣莫不有學,則凡學莫不有先圣之廟?!逼履仙藤Z云集、富戶輩出,商業(yè)氣息濃郁的同時,文化底蘊也尤為深厚。早在西晉太康年間平陽建縣之初,學宮以“左廟右學”的禮制建立,作為祭祀孔子和培養(yǎng)人才的場所學宮,不僅在北宋時期成為浙江省第一所地方官學,開啟了我縣文教的大門,而且使得我縣榮獲“東南小鄒魯”的美譽。 千年古城,文脈恒昌。據(jù)《千年驛·鳳凰里》一書所載,在千年學宮的熏陶下,自五代至明,林、宋、鮑、吳四大家族聚居嶺門。在詩書畫印領域,名家大師層出不窮,永嘉學派代表學者陳傅良、元代著名詩人陳高等歷代名人在此宦游、寓居、求學或留跡。此地還誕生了元代溫州知名古琴家林元彬、明代平陽人物史專家鄭思恭等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由《明史》等正史立傳的宋、元、明三朝進士及南宋武進士達十數(shù)人。 經(jīng)年文化積淀,近現(xiàn)代的坡南街成為文化教育集中之地??h立第一高等小學校(今平陽縣中心小學)培養(yǎng)了姜立夫、蘇步青、馬星野等諸多各領域的杰出人士。原古學宮改建,先改建為平陽中學,如今則成了平陽實驗中學所在地。這兩所學校,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平陽中學,至今仍是本地中考學子熱切向往的求學佳處。 |
|